新闻

《2007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十大关键词”公布

   《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是由已有50周年历史的《印刷技术》杂志每年四月推出的,以权威的视点、详实的资料、丰富的数据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更有业内人士以“内容精彩,大饱眼福”评价之。作为《印刷技术》杂志品牌刊物,《2007年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继续以“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为出发点,于2007年4月准时出版,其内容依然保持其一致的精彩:
   “大事记”回顾过去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一目了然;“权威视点”专家分析业内各领域市场现状与发展,简明透彻;“海外传真”分析预测部分国家和地区印刷状况,开阔眼界;“数字说话”汇集各行业众多数据,准确权威;“法规汇编”“标准汇编”,尽收行业新法规、新标准,方便查阅。 
   《2007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与您一起回顾2006年中国印刷业的成绩和收获。    目前,《2007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之“十大关键词”抢先公布,让读者一睹为快。
增值税
   2006年究竟是17%还是13%,这对于中国印刷业依然是个未解开的结但由增值税,增值税税率引发的思考却是深远而积极的
   没想到书报刊印刷企业增值税从17%下调到13%的路途如此漫漫。
   自从1994年全国开始实行增值税政策以后,出版和发行单位都按照13%交纳增值税,独独作为出版、发行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书报刊印刷企业却一直按照17%交纳增值税。沉重的税赋使本来已经处于微利的印刷企业在印刷工价持续下降的市场环境下难以承受,要求降低印刷企业增值税税率的呼声日益高涨。 
   2005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财税[2005]165号),其中第十二条规定:“印刷企业接受出版单位委托,自行购买纸张,印刷有统一刊号(CN)以及采用国际标准书号编序的图书、报纸和杂志,按货物销售征收增值税。”即印刷企业自己购买纸张,受托印刷有统一刊号(CN)以及采用国际标准书号编序的图书、报纸和杂志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然而印刷企业增值税税率问题远未解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通知》颁布后的整个2006年风平浪静,由于对政策的误读,又无法恰当处理与出版社、广告公司、税务部门的关系,使得此项大有利于减轻印刷企业负担的文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有的印刷企业甚至“不知道有此项政策”。缺乏市场话语权的书报刊印刷企业,因为13%增值税税率迟迟无法贯彻,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尴尬地位彻底暴露。
   但同时,2006年里印刷行业内非政府组织就税率问题开始积极地鼓与呼。北京印刷协会于2006年11月15日组织了部分大中型印刷企业就如何实施165号文件进行了专题研讨。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于2006年12月4日向全国有关书刊印刷企业发出《关于书刊印刷企业增值税税率问题的通知》,希望全国的书刊印刷企业按照165号文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同当地的税务部门和出版社、杂志社等客户沟通,争取早日享受国家对印刷企业发展有利的政策,同时也欢迎各印刷企业把增值税税率调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馈给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书刊专业委员会,其将会积极地与有关部门沟通与协调,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维护书刊印刷企业的合法权益。

蓝海战略
   一本名为《 蓝海战略》的书被中国印刷业整整捧了2006年一年。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两位教授在《蓝海战略》中为企业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增长的新路,即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从而摆脱“红海”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的市场空间。
   于是,印刷业中人人“蓝海”一词不离口,各种“蓝海”研讨学习班红红火火,各印刷器材企业也纷纷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蓝海”营销,这其中又以柯达图文影像集团最为惹眼。 
   2006年1月9日,在沈海祥就任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大中华区主席兼执行总裁的就职发布会上,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全球总裁蓝礼肯定地说:“2006年是柯达转型最重要的一年,并准备启动图文影像的‘蓝海战略’,中国市场是柯达“蓝海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6年11月22日,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共同举办的“柯达蓝海战略与您共赢”主题巡展系列研讨会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7大城市的巡展每一站都受到当地印刷企业的热力追捧。 
   也许在中国,没有哪个行业像印刷业一样,对于“蓝海战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关注,而究其原因,也许这个现象倒是一个很好的注解:“2005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的主题是“微利时代,传统印刷的新通路”,“2006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 的主题是“创新印刷——传统的颠覆与探索”这似乎是问与答的组合,微利就必须创新,创新就是寻找新“蓝海”。
   正如某位专家分析的:也许蓝海战略并不能给中国印刷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蓝海战略》一书中描述的那个“在十分有限的已知市场空间,每一个市场对手都在血腥竞争” 的红海与依然弥漫在印刷业上空的“微利”阴霾是如此吻合,所以这本书恰如其分、恰逢其时地让每一个从业者开始明白,与其在目前的红海里挣扎,不如寻找蓝海,也许这是他们得以生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进口关税
   海关总署七七专案后,有关部门发文暂停进口胶印机的免税,长达一年半之久的关税冷战打响了。<
   尽管财政部2007年1月22日发文,自2007年3月1日起执行的《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彻底明确了印刷设备的进口免税政策,但回顾由于进口免税政策不明朗而纷繁复杂的2006年,每个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动因。
   四开单张纸胶印机不再免税
   关税政策不明朗的2006年,业界纷纷猜测,过去一向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四开单张纸胶印机可能不再是免税机型,这导致成交量庞大的2006年中国国际全印展上,四开机胶印机“问多买少”。尽管机器总是要买的,但很多印刷企业担心买了手续却办不下来,关税也没有办法确定,所以纷纷持币待购。但印机制造商无法忍受这种市场停滞的煎熬,越来越多的国外厂商加强与国内印机制造企业的合作:三菱与北人在北京组建了合资公司,主打产品为三菱钻石1000四开机;华光精工与KBA-GRAFITEC合作,生产KBA-GRAFITEC旗下的一款四开机型。
   进口商用卷筒纸胶印机回归四万五
   《目录》中明确,进口商用卷筒纸胶印机不予免税的技术规格由2000年以来的“印刷速度≤60000张/小时”下调为“印刷速度≤45000对开张/小时”。 “七七”专案正是当时因为“60000”还是“45000”不明确才导致的,而这一转变中,行政部门、协会等组织积极的运作堪称其中亮点。2006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获悉发改委正在组织修订《目录》,在各级协会的帮助下,迅速听取行业诉求,于3月15日向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印刷设备进口免税问题有关意见的函》(新出印[2006]247号),全面反映了行业行政部门的意见,进口商用卷筒纸胶印机根据实际情况,将免税条件调整到一个更为合理的范围。

 本地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地化”一词并不专属于2006年的中国印刷业,而是一个永远的进行时态。
   2006年9月28日,海德堡印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和波拉印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并举办了“海德堡波拉中国节”的开业盛典。
   2006年6月13日,麦贝格机器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即实现本土化生产,主要产品为零速接纸设备。
   对于那些早已在中国站稳脚跟的企业,同样也没有放弃本地化的投资机会。5月12日,博斯特(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松江工业区召开了三期开业典礼;6月,UPM分公司Walki&nbsp; Wisa宣布在中国常熟建立中国最大的纸质包装加工厂;10月,富林特油墨集团中国广州油墨工厂投入生产……
   印前方面,HP Indigo与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方正印捷店开始销售惠普Indigo数码印刷机。同时方正也与富士施乐签署合作协议,方正印捷将启用富士施乐设备。包装方面,九恒机械宣布与太阳机械合作,生产包装印后领域的大型瓦楞纸箱糊盒设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而对于我们熟知的外资印刷企业,中华商务2006年的投资力度最大,先后有3个公司在中国大陆成立:上海分公司于3月成立,与上海复旦科技携手创立的国内首家 RFID 封装企业集速智能标签(上海)有限公司5月成立,7月中华商务轮转中心成立。同样,继深圳、上海合资公司后,东莞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于8月投入生产。

 

获奖 
   中国印刷企业在各种评选活动中硕果累累,而让人欣喜的是数量更多的参赛中国印刷企业和他们更大的参与热情。
   2006年,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原名杭州影天快速印务有限公司)首次选送作品参加第57届美国印制大奖评选,其中“飞思中国用户摄影作品集”、“大地——张晶作品集”2件作品,分别荣获组别印制大奖和铜奖。同时获奖的还有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上海界龙集团、上海龙樱彩色制版有限公司等。
   2006年11月11日,第四届亚洲印刷大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国内印刷企业在本次大赛中也有不俗表现。雅昌集团荣获“单页印刷”金奖,北京圣彩虹荣获“平张杂志印刷”金奖,杭州中粮美特获得“特种印刷”金奖,上海界龙艺术印刷、利丰雅高、顺德标志等企业也纷纷荣获银奖和铜奖。
   让人欣喜的并非是获奖结果,而是其中表达出的中国印刷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态度,除了勤达、中华商务、雅昌等获奖专业户外,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鲜面孔。据上海印刷协会介绍,2006年,印刷企业参加国际大赛的热情明显升温,美国印制大奖赛的选送单位及选送产品数均已超过上一届,甚至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印刷企业也特意向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报送产品。
   那么,获奖涌现想要证明的是中国印刷企业的印制水平在2006年获得大幅提升吗?不是,长期的积淀不会是短期爆发展示的,这更多是在告诉世界“Print in China”已经慢慢成为公认的事实。

 

奥运
   印刷的奥运经济并非因为高门槛、生产规模限制而成为“小众的狂欢”,整个印刷行业在2006年已经开始积极备战。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对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抱有这么大的喜悦,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抱有这么大的期望,企业对参与奥运会抱着这么大的热情。”奥运经济专家魏纪中说。
   对于印刷企业而言,直接参与奥运印刷的渠道似乎有这几条: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合作伙伴,北京2008年奥运会供应商、供货商或为奥运会特许经营企业(指奥组委授权合格企业生产或销售带有奥组委标志、吉祥物312"">等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产品)提供印刷服务。
   北京2008年奥运合作伙伴已经确定,惟一一家与印刷关系密切的是柯达。
   北京2008年奥运会供应商对奥运会的赞助主要是以提供实物或服务的形式进行。北京2008奥运会供应商计划自2005年12月12日启动以来,奥组委将利用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包括“出版印刷服务”在内的供应商征集工作。据悉,独家供应商的准入门槛价为4100万元,普通供应商门槛价为1600万元,已有多家印刷企业表达了意向。
   北京2008年奥运会供货商(合同商)的选择是通过招标或其他采购程序进行,虽不属于奥运市场开发范畴,但也有众多印刷企业的积极投标,2005年下半年,奥组委与北京利丰雅高长城印刷有限公司和英派尔彩印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印刷服务供货商协定。
   有人担忧,奥运短期的超高印务量会导致中标企业非理性扩大产能,最终在奥运会潮水退去后形成泡沫。但2006年,备战奥运市场的印刷企业积极“抱团”,相信已经免除了这种隐忧。英派尔彩印公司已经和多家兄弟单位协商,当奥运印刷量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将部分印刷品交予兄弟单位承印,如此看来,奥运印刷实际上就是中国印刷。
   尽管依然经受着2005年来寒冬的中国报业,各大报纸印刷企业却在积极引进卫星传版、网络传输、CTP直接制版、数字印刷等新技术,奥运带来的媒体宣传井喷,对于目前120亿对开张印量的北京报业印刷来说,再增加20%的产能完全不是问题。
   比如,奥运印刷“时间紧、任务急”的特点正中数字印刷的鼓点,数字印刷业务在2006年的大发展无疑是对奥运印刷最好的暗示。
   比如,山东一家丝网印刷企业——巴比伦工贸有限公司从一个精妙的角度切入,战术性地渗透到奥运商机中,巴比伦2005~2008年的工作计划将两项工作作为了重点:一是连续组织几次奥运T恤衫及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比赛,通过公益形式配合宣传奥运活动;二是向现有100家客户提供巴比伦积极参与奥运的信息,提供带有民族特色、个性气息的自行设计产品,以期获得更多进口订单。
   2007年3月27日,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500天。 
  

园区化
   继2006年热潮后,第二轮印刷包装产业园区化热潮在2006年爆发。这次发展规模更大,发展更具理性。
   2006年年底,由辽宁省印刷协会投资兴建,投资总额50亿元的辽宁现代传媒产业园项目正式确立落地新成立的沈阳市沈北新区,并计划引入40家高科技印刷企业,将高科技印刷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重点发展高科技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打造国际印刷复制中心。
   2006年同样很忙的还有北京,鉴于上海、深圳、温州龙港等地园区都已初具规模,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委托北京市包装协会组织了北京印包基地调研,利用半年时间对北京辖下各区已筹建印包基地进行调研,包括“北京包装印刷城”、“北京印刷城”在内的多个项目都在紧张进行招商、建设中。
   在我国西部地区,作为陕西省印刷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顶目,2005年奠基的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也于2006年开展了一整年的招商工作。
   2006年10月20日,中国印刷包装工业园区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全国各大印刷包装工业园区的专家,对中国印刷包装工业园区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这一论坛的举行,更加证明了一点:继2003年印刷包装产业园区热潮,2006年成为第二个印刷包装产业园区年。
   除了2006年的印刷包装产业园涉及地域之广,参与企业之多,投资金额之巨,规模之大已经远远超过2003年,更呈现以下特点。(1)2003年的园区开发商多是房地产开发商,“先建房再招商”,但纵观目前的印刷园区,其开发商角色已发生改变:政府全身参与的如辽宁现代传媒产业园、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由印刷企业主导建立的如北京印刷城、浙江义务教育教材综合出版生产基地,这使得新的产业园真正做到“因需而建”。(2)经营模式更加灵活,2003年的园区多是“买地—招商—收取租金”的经营模式,但现在如辽宁现代传媒产业园拿出相当的面积设置企业自主建设区,北京印刷城专注建立分工协作的印刷产业链,同时提供齐全的印刷产业配套服务。(3)园区招商标准提高,为了确保产业园的整体行业水准,各园区对招商的印刷企业已经在资金、技术、业务类型等方面提出了更明晰、更高的要求。    整体说来,伴随宏观调控政策对于产业园开发建设的逐步宽松,2006年中国各地兴建的印刷包装产业园明显抓住了这一良好时机,从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等各环节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智、务实的态度,整体注重借用“产业集群”的资源,得到更大的成本优势和服务优势。

 RoHS
   RoHS的施行,使得整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印刷业,在2006年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革命。
   2006年7月1日,欧盟《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正式生效。 RoHS指令要求,所有在欧盟市场上出售的电子电气设备,必须禁止使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六种有害物质。 看似针对终端用户的新政策,并未引起中国印刷行业的足够重视,然而很多消费品企业迅速将RoHS的风险转嫁给供应商,如要求印刷企业必须采用环保油墨进行印刷等,这使得大量印刷企业短期内无法适应新的要求,遭遇无法交货、大量退货的损失。温州印刷协会就曾积极倡导当地包装印刷企业注意包装材料及其组件的重金属含量,引导企业使用环保型大豆油墨。
   RoHS的施行,也使得整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印刷业在2006年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革命。
   这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于,全印展期间,包括阪田、天津东洋、杭华在内的大多数油墨公司都在主推大豆油墨,UV油墨、水性油墨等环保型油墨。而在其他耗材领域也劲吹“绿色”风,富士星光、爱克发等版材都推出了国产化的免化学处理或免处理CTP版材。
   更为深远的是,素有“绿色印刷”通行证之称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2006年引发了中国印刷企业的“认证热”。由印刷企业自身“环保”需求引发的印刷器材的环保,使得中国印刷的“绿色”进程更为切实有效.   

 


标准化   
   “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 体系的建设正在回答一个问题:印刷企业在印刷标准化中,是参与者还是实施者?
   2006年,非常忙碌。除2006年11月28日在昆明召开了主题为“服务于企业和行业的印刷标准化”的2006中国印刷标准化年会,更大的动作是在2006年全年推出了四大“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
   2006年1月10雅昌(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首个“全国印刷标准化(胶印)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基地”;2006 年3 月,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多彩印刷有限公司建立了“全国立体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2006年9月5日,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星光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创立了“全国包装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2006年9月13日,“全国包装印刷标准化科研与技术推广基地”落户广东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
   “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体系的建设一经展开就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将优秀的印刷企业引入印刷标准化进程中,这是对目前印刷行业标准化程度远远落后,现有标准陈旧落后、实施推广困难等诸多问题的“良策”,优秀骨干企业将实际生产中的标准化需求积极上报沟通,有助于推动印刷标准化的制定和完善,而在有代表性的企业中种植“标准化”基因,其示范效应又有助于印刷标准的积极推广和实施。反对者则认为,标准制定机构利用“标准”——这种国家垄断资源获得部分商业利益,难免没有急功近利的“卖标准”嫌疑,而仅仅几个基地,最初制定的标准是否仅仅是那些“积极参与”企业的标准,而非普遍适用的标准?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同时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印刷企业在印刷标准化中,是参与者还是实施者?” 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安认为“建立基地是将印刷标准化与标准化需求主体结合起来,也是印刷标委会‘面向企业、面向行业、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一些参与“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的印刷企业认为,国家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最低的基本要求”,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是每一家印刷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无论如何,印刷标准化在2006年走出其坚定而重要的一步。

 
大幅面胶印 
   产销两旺的2006年大幅面胶印市场,反映的是中国印刷在寻找新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建立业务特色方面的迫切需求。
   2006年,在苏州东仪包装印刷有限公司与曼罗兰联合召开的亚洲首台R900XXL超大幅面胶印机现场演示会上,用各种材质印制出来的大幅面样品,赚足了参观者的眼球。    事实上,整整2006年一整年,不仅曼罗兰,海德堡、高宝、三菱等纷纷在中国市场推出其新型大幅面胶印机产品。海德堡公司向外界宣布,打算生产两款大幅面单张纸印刷机:速霸XL142和速霸XL162,并将在drupa2008展会上正式亮相。
   来自珠三角、长三角等印刷业发达地区的印刷机械销售数据证明,尽管遭受进口设备关税政策不明朗的影响,大幅面胶印机的销售势头依然猛增。特别是华东地区,2006年中国引进的大幅面单张纸印刷机基本上被安装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
   国产印刷机械方面: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BEIREN 800全张四色平版印刷机、河南新机股份有限公司的XJ4142大全张四色机、江苏昌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CS14404全开四色胶印机……从单色、双色到四色,速度达到了5000 张/小时~9000张/小时,虽然在幅面及性能上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但却是国产胶印机的又一大突破,    这些大幅面印刷机并非是单纯扩大产品尺寸,而是在功能、速度上有所创新,使得大幅面胶印机可以向多领域拓展。这在包装印刷领域体现得非常明显。新型大幅面印刷机对印刷材料的适应性很广,承印厚度方面,曼罗兰可达到1.2mm,高宝可达到1.6mm,可实现大幅面海报、厚纸,甚至瓦楞纸的包装胶印,迎合了目前市场上来自啤酒箱、奶箱、出口包装等复杂的彩箱需求,以及POP广告、展板,乃至大幅面立体印刷的印刷需求。而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惊人的:采用超大幅面胶印机,可一次印刷64页A4双全开印张,省去了配页及半成品的周转工作。如江苏印刷企业,如苏州爱生雅,其中50%~60%都生产手机盒,通过采用大幅面包装胶印,如对开105的尺寸用142幅面去印, 以每小时15000的速度就可以印刷30000个对开产品。效率显著提高。 <BR><BR></DIV>
   同时,适用于大幅面印刷的配套设备,如晒版、洗版、切纸、表面处理以及裱纸与模切设备等,2006年相继在国内已经开始有较大范围的供应,免去了印刷企业购买大幅面印刷机的后顾之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胶印在全球范围内各种印刷方式中占65%的市场份额,其中单张纸大幅面印刷所占比例约为10%,大幅面印刷技术在国内目前的市场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很多印刷企业正是发现竞争已从“高品质+高效率”的竞争演变为“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竞争,大幅面印刷技术恰恰满足了这种转变。


版权所有(C)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6号富力摩根中心E座817室 邮编:100050 京ICP备:1104021